[设为首页] [加入收藏]

本会动态当前位置:首页>新闻动态 > 本会动态 >

红螺寺佛教文化历史溯源及现状 (上)

红螺寺佛教文化历史溯源及现状 (上)

一、红螺寺佛教文化历史溯源

红螺寺创於晋起於唐兴於明盛於清,其16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,期间虽历诸劫,依然能眠而复息,足证佛教生命力之强韧。千余年来在佛教界一直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地位。

红螺寺为北方第一古刹,为十方常住寺,是我国北方最大的佛教丛林,千年来一直是佛教圣地,寺院内历届主持多有皇家命派,高僧频出,佛法超凡。东晋有佛图澄,金代有佛觉禅师,元代有云山禅师,清代际醒(梦东)大师主持红螺寺,创建红螺净土道场,佛教更为兴盛。光绪年间,印光僧人来红螺寺修学净土法门,后去普陀创建净土道场,所以世有"南有普陀,北有红螺"之说。

红螺寺的开山鼻祖佛图澄,是以“神异”著称的第一个僧人。据《高僧传》记载,他是一位精通咒术、了悟禅机,能洞察过去预知未来神通广大的高僧。晋怀帝永嘉四年(公元310),西域高僧佛图澄东来中国传教,受到后赵皇帝石勒、石虎叔侄的优礼,遂在后赵国境内弘法授徒,广建寺塔。他是经国家正式批准在中国授徒(中国人出家为僧)的第一人。据《高僧传》记载,佛图澄在后赵弘法30余年,先后建寺达893所,红螺寺即其中之一。西晋末年,佛图澄由于感梦来寻找中国北方佛教发祥地,二十余年无果。东晋咸康四年他跟随后赵石勒、石虎北征段辽来到渔阳城(现怀柔区),发现红螺山山形上部如舞动双翅的大鹏金翅鸟,下有佛祖成道时“触地印”瑞像,此山暗契圣教,瑞显佛仪,恰合他感梦之境,于当年创建此寺,起名“大明寺”,明正统年间易名“护国资福禅寺”,因红螺仙女的美妙的传说,俗称“红螺寺”。后赵皇帝石勒死后,红螺山地区一状如虎形的石头夜间放光显灵,其侄儿石虎便借此大做文章说“此乃天意,这是上天在昭示我石虎为天子,”就这样心安理德的当上了皇帝。

大唐初年唐太宗李世民根据《中庸?哀公问政》中“柔远人则四方归之,怀诸侯则天下畏之”的寓意,对少数民族的政策上实行“怀柔政策”,使其归附自己,这是自汉代以来首次将“以战为主”改为“以和为主”的政策。在李世民的恩允下,北方少数民族靺鞨族8000多人,内迁到怀柔桃谷山定居。唐皇朝拨款,将红螺寺进行了大规模扩建,希望红螺寺能为皇室社稷降祥赐福,以求国泰民安,民族和谐,天下统一。

  金世宗完颜雍在金大定二年(公元1162年),将当时皇室最权威的大圣安寺住持高僧佛觉禅师派往红螺寺做主持,以示金朝皇恩浩荡,金皇统治如佛之慈悲。佛觉禅师在红螺寺讲学多年,法席盛大。

  在元代成吉思汗时期,为保护红螺寺,以法典《大扎撒》为依据,发布镌刻“榜示碑”并安放于寺庙山门墙上。“榜示碑”概述了红螺寺本系皇家寺院,是为皇室祈寿祈福的地方,各色人等不得对本寺非理搔扰,并确定了寺庙的界限和土地树木等,不得侵占、砍伐。

元代的云山禅师是主持皇室祠庙大圣安寺的高僧,经常受到皇帝的召见和请教,云山当时还领有荣禄大夫大司空的官衔,是皇上的政治顾问,常解答皇帝对有关时政的咨询。在元至正十二年(公元1352年),皇上恩准云山大师归老红螺寺。云山大师到红螺寺后用累朝所赐金银珍宝,又向社会募集部分银两,再次修缮了红螺寺。

  因为红螺寺是北方佛教的发祥地,是十方常住寺,同时还是云游僧人学习进修佛学知识的寺院,使得来这里学习的僧人非常多,所以在红螺寺西侧的甘涧峪沟内建有寺庙群,号称“二十四庙七十二庵”,都是红螺寺所管辖的下院。

  明英宗正统二年(公元1437年),英宗的大姐顺德长公主大婚,皇室为成婚大礼大修佛事,出资重修了红螺寺。明正统年间,皇帝英宗朱祁镇来寺降香,在看到佛顶放光后,认为是护国赐福的祥瑞之像,龙颜大悦,特亲笔赐“护国资福禅寺”的寺名,现此名仍刻于红螺寺山门上。明熹宗皇帝朱由校于天启五年(公元1626年)赐红螺寺一口“天启大铜钟”,至今已有着370多年的历史,现存放于红螺寺大雄宝殿内。大铜钟上镌刻皇帝敕赐的钟铭为:

  清摄政王多尔衮为保大清江山永固,朝拜红螺寺后亲笔题匾《大光明藏》并挂于大雄宝殿。后匾额随大殿拆毁而遗失。清康熙三十二年(公元1694年),康熙帝圣驾红螺寺降香,在寺前竹林西侧的山亭中设御座赏竹。后怀柔知县吴景果写诗《竹下作》:“……六百一十有三杆,特令中官记其数……”反映了康熙皇帝赏竹时的情景。清嘉庆年间为了保护红螺寺庙产,在大雄宝殿前设立了“四至石碑”,碑文中明确红螺寺八个方向的范围界限。此碑现仍立于红螺寺大雄宝殿前。

清嘉庆年间,际醒大师在红螺寺创建净土道场,弘扬佛法,救世度人。

际醒祖师(又称彻悟大师)(1741-1810)河北丰润人,俗姓马,字彻悟、纳堂;号际醒,又号梦东,是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。

际醒祖师精通经史,二十三岁出家,遍习圆觉、法华、楞严金刚诸经。嘉庆五年(公元1800)年到红螺寺创建净土道场,时称法门第一人。祖师专以净土为悦,恒常讲演,劝人念佛。四方学者云集,声名远扬。朝鲜等东南亚地区的僧人也不远万里,前来求经学道,至使红螺寺声名远播,香火日盛。世人称之为:"海内净土首推红螺焉"。际醒亦被奉为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。

《梦东禅师遗集》记载,嘉庆五年(公元1800)已经年届花甲的彻悟大师退隐红螺山资福寺,本想避迹深山静心念佛,以安度晚年,然却因弟子众等依恋追随,遂为法忘躯,诲人不倦。复收留大众,随着来山人数的增加,逐渐形成一所丛林。值得一提的是,大师晚年所居的红螺山资福寺,由于他弘传得力,遂成当代净宗重要的专修道场。(1888年,时年十八岁的印光大师也曾前往彼处,参修念佛,得大受用。)彻悟大师年事虽高,但仍与大众一同出坡劳作,运水担柴,泥壁补屋,一饮一食,均与大众同甘共苦。至嘉庆十五年(公元1810)二月前往万寿寺礼粹如纯祖塔,辞诸护法时嘱咐说:“幻缘不久,人世非常,虚生可惜。各宜努力念佛,他年净土好相见也!” 可见大师已经预知世缘无多,将要往生西方矣。待至三月,大师回到红螺山,自知时日无多,命众弟子等预办茶毗事宜,安排妥当寺务,传接住持位次,告诫众人说:“念佛法门,三根普被,无机不收。吾数年来,与众苦心建此道场,本为接待方来,同修净业,凡吾所立规模,永宜遵守,不得改弦易辙,庶不负老僧与众一片苦心也。”

清嘉庆十五年(公元1810年)十二月十七日,“际醒祖师面西而坐,手结弥陀印,安然圆寂。供奉七日,面目如生,慈和丰满,白发变黑,光润异常。二七入龛,三七荼毗,获舍利百余粒。弟子尊师遗命请灵骨于普同塔内”。

一九九三年四月二日,怀柔县文物管理所清理普同堂地下室时,发现了际醒祖师舍利塔。际醒祖师塔铭刻有“传临济正宗三十六世上彻下悟醒公老和尚塔”。塔内有一小石函,函内存有际醒祖师的舍利子。经进一步清理,找到了十三颗舍利和三颗牙齿。从此,红螺珍宝--际醒祖师舍利子重现于世人面前,供人们瞻仰。有诗为颂:

示众法语利益多,念佛伽陀悉包罗。全真成妄只此心,全妄成真亦非陀。
不变随缘宜随净,随缘不变莫随讹。人若依此义修行,光寿当同阿弥陀。

印光大师(1861—1940)也任过红螺寺主持。
他俗姓赵,陕西合阳人,法号圣量,别号常惭愧僧。大师“初读程朱书,受其辟佛之影响,病目几丧明,得闻佛经,始悟前非。”后于21岁时出家,勤习功课,功读《发愿文》和《龙舒净土文》,从中悟出念佛及了生脱死之道,即专修净土,心不离佛。清光绪二十三年(公元1887年),印光闻听红螺寺为专修净土道场,于是不辞劳苦从湖北竹溪莲花寺来红螺寺参学悟道。他如饥似渴地攻读际醒传授的遗经,立大志一心念佛。六年后净业大进,后往浙江普陀山法雨寺,再后又至报恩寺,开始对众开示,并设净土道场,为此,世上留下了:“南有普陀,北有红螺”之说。印光大师被誉为“民国第一尊宿”,列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。

清光绪十二年他至红螺山资福寺(红螺寺)任住持。在此期间,深入研究经藏;妙契佛心,道业精进。故自缘增修了“净土十要”等著述。光绪十九年应邀南去普陀山法雨寺藏经楼安居阅葳,深研佛教经典,励心精修,号“常惭傀僧”以自励。并闭关二期六载,以期昼夜弥陀,早证念佛三昧。1932年移居苏州报国寺,闭关完成普陀、五台、峨嵋、九华四大名山志的修辑。後到灵岩寺,建立专修净土道场,并创立“弘化社流通法宝”。1937年後,在灵岩寺闭关念佛,拒绝世缘,保待了民族气节。
1940年l0月,大师在灵岩寺圆寂、被奉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。著有:《浮土决疑论》、《宗教不宜混滥论》。其弟子辑录的《印光法师文钞》正续篇及《印光法师嘉言录》流传至今。有文赞云:幼习儒业,圣学自励。病困知非净土期,精修敛行迹。慧命灯续,末世永归依。禀承善导专修旨,宪章灵峰续文钞。德厚流光终不掩,龙天共推示径要。昌明因果挽世运,专弘净土敦儒教。折摄语默皆教化,竭诚尽敬妙妙妙。

康熙帝于公元1694年驾临红螺寺。历史记载,红螺寺曾数次扩建重修,名扬海内外,香火旺盛。

清末慈禧太后也曾朝拜过红螺寺,对红螺寺神奇的“竹林”、“古银杏”和大殿后的“藤缠松”景观赞不绝口。在寺南的青龙山观看寺庙全景时,发现红螺寺群山环抱、藏风聚气、祥云笼罩,是一处风水宝地。慈禧太后许愿希望香火旺盛的红螺寺能保佑大清江山,并重赏了红螺寺。慈禧写了“福”、“寿”两个大字,挂于寺院东跨院的客堂,回宫后不久又差人送来了“四扇玉屏风”、“九曲莲花灯”两件重宝,玉屏风摆在了客厅里,莲花灯挂于大雄宝殿内正中的释迦牟尼像前。

解放后红螺寺一度被易为学校,寺庙的核心建筑大雄宝殿于1972年被拆毁,集中存放在殿内的大量文物、法器、佛经等尽数丢失,文物保护区大部分建筑也因年久失修而破旧不堪。红螺寺景区从1990年开始进行保护性的开发建设,逐步修复修缮了殿堂、罗汉园、观音寺等,开辟了旅游线路,大量植树栽花绿化美化环境,不断增加完善旅游配套设施,同时还投巨资在红螺山西侧复建了“山西庵”、“三皇庙”、“朝阳寺”、“天溪庵”、“圣泉山观音寺”等五处红螺寺下院,并融入了“儒、道”等中国传统文化,使红螺寺佛教文化有了补充和延伸,“佛、儒、道”三教合一形成了红螺山红螺寺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内涵。